close

 

<摘自親子天下實戰教養系列16   十二年國教完全指南>

兒童發展學專家  周育如

 

 學習能力有三個層面:基礎實力、學科能力、專業能力。孩子應該

要有基礎的能力跟素質,在這之上,慢慢才會發展學科能力的學習。

而這牽涉到各領域的知識分化,還有各個知識領域特殊的內容。但

我們現在所說的能力指標,還是在看學科能力,比較少看基礎能力。 

我們看一個班級的學業表現,有10%叫做領先群,不管怎麼混,他就

是考很好。有10%就落後群,不管怎麼努力他就是學不會。而80%的

孩子一直努力,表現會高高低低,但總有個難以突破的障礙點。

「難以突破的障礙點」的差異就在於基礎實力的差異,而非學科能

力的差異。

 

孩子為何學不好 ?

 

  中低年級因為知識的份量少,孩子憑著記憶、練習可以考得好;

中高年級、甚至國中,知識變難、範圍變大時,學習就沒法只靠

記憶跟練習來處理,必須開始從中抽取原則、了解概念,這些能力

就是基礎能力。

 

  有些孩子沒有基礎能力,他一開始就做學科能力的訓練,幼稚園

就跑去學注音正音班,國小低年級去補作文、數學,他學的都是學

科能力的訓練。當這些學科能力的量超過他認知能力的負荷時,他

就爆掉、上不去。所以差別不在於孩子認不認真或有沒有補習,有

沒有提早開跑,而是在於他的基礎實力有沒有培養起來。 

 

  那什麼是基礎實力? 都是抽象的能力:觀察力、創造力、想像力

、理解力、感受力、表達力、統整力、美感。

 

另外一部分是態度:專注力、熱情、耐力

 

  基礎實力怎麼來? 從生活來。從這裡大概可以看得出來,父母的

社經地位對孩子終身成就的影響力。

 

當你帶孩子出去玩,晚上在旅館附近看到滿天星星,你會怎麼說?

你們會全家在那邊看天上的星星,談談自己有什麼感受、感動嗎?

這樣的描述就會轉化為感受的能力。

 

  與父母親的相處、對話,日積月累會成為孩子的生活。孩子每天

跟家長接觸,他對各種事的感受、他的思考言談的品質,一點一滴

的形成;十幾年與父母朝夕相處,成為他內在基礎能力。所以他能

否有真實的想法、真實的感受,能否把腦袋裡的思想做整理,透過

話語做完整的呈現,都和父母有關;他怎麼跟人溝通,對很多事情

 

是不是有豐富的感受力,也和父母有關。

 

和孩子聊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?

 

  鼓勵孩子自我探索,父母可以跟孩子聊,他期待成為什麼樣的人

,其實孩子小時候就可以思考,現在的孩子不知道自己要什麼,因

為我們的教育沒有提供足夠的自我探索、自我了解的機會。

 

  再來就是察覺自己的學習,也就是「後設認知」------我的學習

 

狀況目前怎麼樣? 那些學得好? 那些學不好? 為什麼? 如果孩子從

小在每次的學習中,父母都有帶著他察覺自己,做這樣的檢視,他

的能力可能很早就培養起來。但如果你不帶著孩子做這樣的事情,

他可能一輩子都沒有這種能力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andm999 的頭像
    bandm999

    吉的堡美語安親學校-麻豆分校 KID CASTLE

    bandm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